Responsive Image

评论 | 王力雄:乌苏城里的椰子树——回忆新疆旅行见闻 (四十三)

评论 | 王力雄:乌苏城里的椰子树——回忆新疆旅行见闻 (四十三) 资料图片:新疆省 Lukqun 镇附近,维吾尔族农民驾驶摩托车。

精河县属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到精河县城天还早,我上街转。问坐在街边的一个汉族老人哪里有古迹?他说在精河住了四十多年,从没见过古迹。问他哪里有老房子?他反问是政府的老房子还是“社员”的老房子?政府的房子都是新的,社员的老房子哪里都有。他还是按照公社时期的称呼,把农民称为“社员”。

老汉是甘肃平凉人,一九五六年就开始到处闯荡,打工糊口。青海、宁夏、内蒙都去过。一九六一年大饥荒,他在流浪途中碰到一个甘肃人。那人从老家带了一些女人到新疆。那时新疆女人少,甘肃人挨饿,于是有很多甘肃女人愿意嫁到新疆,条件是娶她们的人要养她们的父母兄弟。他跟着那甘肃人一块来了新疆。走到乌鲁木齐饿得不行,把身上毛衣卖了七元钱,只能买两盘拉条子和那甘肃人吃一顿,盘查他的警察还说他投机倒把。

新疆农村那时是大队核算,好处都叫干部得了。老百姓挣不到钱,因此都不干活。这边地广人稀,粮食不缺,收下来堆在场院没人打。他是农活好把式,外来人又好指使,于是生产队给他饭吃,让他干活。后来到公安局登个记,说清楚是从哪来的,也就留下了。

大队核算实行不下去,改成了小队核算,马上改观。第一年每个劳动日就可以分到两元多钱,第二年又涨到五元多。那时社员不用队长叫,都会抢着下地干活。

他是在这儿娶的老婆。二婚的老婆带着个孩子嫁给他。当时要娶丫头(指未婚处女)的话,得养丫头一家人,他那时能力不够。老汉今年七十六岁,身体不错,只是老伴瘫了,在床上需要他天天伺候,今天是在县里工作的孩子回家探望,他才有机会出来转转。

我问老汉村里有没有维族人,他说很少,大部分是汉族。所以村里汉人基本不会维语。如果村里有一半维族人,肯定得学维语。现在是维族人学汉话。不过维族人和汉族很少来往。

他说跑了那么多地方,还是这里好。缺点只是维族人动不动爱闹事,他认为只有王震、王恩茂能管住新疆。但他认为维吾尔人心好,见到落难的人总是会帮助,而汉人大多却会躲着走。

第二天坐去乌苏的客车。司机是维吾尔人,一路揽客,很多人上车后没有座位,只能站着。车上播放香港电影的录像。我观察一下,没有一个维吾尔人看。为什么在维族地区,维族司机开的车不放跟维族有关的电影呢?

乌苏市属于塔城地区。我之所以选在乌苏下车,是因为这个地名有异族味道。但是看到的乌苏却无话可说,实在太无特色。一个少数民族为主的住宅小区,草坪上竟立着多株假椰子树。这的少数民族从装束到气质都跟汉人差不多。

旅馆服务员看着像汉人,问起来是哈萨克族。我夸她汉语说得好,她说她会哈语、维语、蒙语和汉语,都说得好。我对她肃然起敬。去民族饭店吃抓饭,几个女服务员也是少数民族,但相互聊天用西北话,还不时骂出“日你妈”,地道的西北腔。

第二天继续乘车,太阳很热。客车上的邻座小伙刚从职业高中毕业,去石河子看女朋友。他说他的同学只有三个找到工作,多数可能最终只能失业。目前很多年轻人都闲着,因为是独生子女,家里养着,一时也养得起,至少眼前没问题。

他的职业高中有维族同学,平时不来往,只是有时在一块踢球。他说维族人踢球特别野。汉族学生和维族学生之间时常打架。规模大的,双方各出动上百人。他称赞维族人团结,只要是维族,不认识的都会帮着打,而汉族经常连认识人之间都不帮。

公路一直与天山平行,一路雪峰绵延起伏。新疆汉人认为自己付出了辛勤劳动,给新疆建设了好的道路,新的建筑,先进的通讯。但是在当地民族眼中,在新建筑中活动的是汉人和为汉人工作的当地人,公路上跑的车里乘坐的多是汉人,手机、计算机等也多为汉人所用,因此这些被汉人夸耀的建设是为汉人自己所做,而不是为当地民族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