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中国是殖民大国吗?

中国是殖民大国吗?

纽约时报中文网2018年5月12日

在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一部不太知名的小说《特派记者:篷巴拉克历险记》(Claudius Bombarnac)中,他描述了书名中的这位外国记者沿着“跨亚大铁路”从“欧洲边境”到“天国之都”的历险。一群滑稽、好奇、可疑的国际人物陪伴着这位法国记者搭乘火车从里海到达北京,勉强躲过强盗,送达了一个神秘的货物。

1893年首次出版时,它还是一部未来主义小说。当时,还没有横贯欧亚大陆的连续铁路线。现在依然没有,但是,在125年后的今天,中国在设想投资修建多条这样的铁路线(搭配速度快得多的列车)。它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带”的部分:中国还在开发一系列新港口,从南海到印度洋,再到非洲和地中海。

提议中的项目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是惊人的,甚至超出了科幻作家的想象。它们激起了许多外国观察者的惊叹,更多的还有深切的忧虑。

凡尔纳写完那篇小说后不久,几近破产的清政府向西方国家贷款,由西方公司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主要铁路。二十年后,对中国铁路所有权的争夺引发了1912年推翻清朝的革命。如今,这个曾经的西方铁路帝国主义受害者在向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多个国家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贷款,用于修建铁路以及高速公路、港口和发电厂等基础设施。

中国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取得了非凡的经济进步,让数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所以,当中国政府提出共享自己的发展经验时——这是中国官方讲话和文件中的一个突出主题——人们应当予以重视。

但历史上的回响令人担忧。斯里兰卡已经无力偿还中国国有企业为在该国领土上建设主要基础设施提供的80亿美元的贷款,并已经同意把位于该国汉班托塔的港口以99年的租期租给中国。这正是清政府将另一个战略港口——香港租给英国的时间,那个租约曾是殖民主义的典型。

因此,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是在向世界展示一种这个世界用得上的新发展模式吗?抑或“一带一路”本身就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由于这些铁路和其他项目需要安全保障,它们正在将中国政府的政治影响力延伸到中亚、巴基斯坦和中东。而且,随着北京将南中国海变成一个巨大的围棋棋盘,中国在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马尔代夫的新港口看起来已经开始像是更多可用的棋子。

中国关于发展与合作的漂亮说法,听起来像是一个战略推进的幌子,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但是,“一带一路”除了在基础设施上投资以外,还把中国的声望当成一种对全球主义信息的投资,这个信息中包含着所有动听的东西——和平、多元文化包容、共同繁荣,因此,人们应该把这些词作为衡量中国做法的标准。

中国政府高调推出“一带一路”计划,将其作为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标志性外交政策倡议,外界却将其视为一个统一庞大的冒险计划。事实上,这个倡议有许多组成部分:文化的、外交的、发展的,以及商业的和战略的。人们不便对整个倡议品头论足,因为“一带一路”基本上是中国整个外交政策的重塑,包含了其中所有的复杂性。

比如,与“一带一路”的强硬棱角互补的,是一个往往被观察者忽视的文化组成部分:诸多的学校项目、文化交流、美术展览、博物馆展览、音乐表演、舞蹈演出、考古勘查,以及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合作。这些中国软实力的展示延伸到了丝绸之路的概念,那是一个只存在于神话中的、不受阻碍的贸易和跨文化协同增效作用的黄金时代。事实上,从来没有过可以在地图上画出来的、连接东西方的单一丝绸之路(或多条路线);确切地说,贸易是以网络的形式在整个欧亚大陆展开的——就像在其他地方那样。帝国的策划在促进交易上所起的作用,总是比那些勇敢的私人交易者所起的要大。

但是,丝绸之路的概念不但不具有威胁性(不像比如“大博弈”[Great Game]的说法),反而带有骆驼和集市的充满异国情调的怀旧。中国巧妙地将其外交政策与一个连接非洲和欧亚大陆人民的令人愉快的历史神话挂钩。这是一个真可以被当作睡前故事讲述的、关于“共享”和长颈鹿的寓言。

对愤世嫉俗者来说,这里面有太多宣传性的甜言蜜语。但中国现在也在大声地使用国际发展的语言;中国已经宣布,它将成为关注邻国经济福祉的全球好公民。不管是不是真心实意,这个信息至少是超国家的,与特朗普总统以及欧洲、印度和其他地方出现的国家主义者意识形态所展现的保护主义和排外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政府曾在2005年呼吁中国成为世界事务中“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虽然这或许有点自认为高人一等,但仍不失前瞻性。“一带一路”是北京对这一挑战的有力回应——尽管该倡议强调了中国的独立地位,而不是向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靠拢。

新玩家提出一种新方法,就真的那么不好吗?长期以来,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强加于危机中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正统观念——即所谓的“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即便在最好情况下,其记录也是好坏参半。比如在非洲,西方的投资与非洲大陆的规模、人口和需求相比仍然很小。

就中国而言,它已经把非洲纳入了自己的怀抱。尽管一些中国项目为了拿走非洲的原材料,纵容了当地腐败的独裁者,但其他的项目却给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好处。此外,事实证明,中国的一些政府和企业投资者愿意承担西方企业和国家一贯回避的风险。

中国的丝绸之路项目中,有些将会是徒劳的;有些将产生经济效益;有些可能产生减少贫困的预期效果;有些将推动中国的国家和企业利益。“一带一路”倡议有着不同表现形式,它既不是一个主宰世界的邪恶阴谋,也不是世界上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应该对倡议的每个项目进行单独评估,看它们是否实现了倡议为自身制定的更广泛的目标:以理想化的过去为模板,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