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同化政策合法化遭质疑
作为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维吾尔青年,祖拜拉.夏木希丁(Zubayra Shamseden)于1993年离开了她在新疆北部伊犁州伊宁市的故乡。她目前是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副主席及维吾尔人权项目的中文联络员。离开新疆30年来,夏木希丁见证了许多维吾尔人,包括她的亲戚在内,在自己的土地上遭受中国当局的迫害和边缘化。
她离开新疆四年后,就是1997年2月5日,她的两个兄弟和一个侄子参加维吾尔年轻人在伊宁举行的和平抗议,遭到中国武装部队的暴力镇压,随后遭到中国当局的迫害。
根据夏木希丁说,她的亲兄弟萨迪尔丁·夏木希丁(Sadirdin Shamseden)和她的侄子哈买提·穆罕默德(Hemmat Muhammet)后来被杀,另一位兄弟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乌鲁木齐监狱服刑。
“我的兄弟阿卜杜拉扎克·夏木希丁(Abdurazzak Shamseden)自 1999 年以来一直在乌鲁木齐监狱服刑(他于 1998 年在伊宁被捕)。自 2015 年以来,我没有收到他(实际上是我的家人、亲戚)的消息。我到现在都不知道阿卜杜拉扎克是生是死,” 夏木希丁告诉美国之音。
今年早些时候,就是元月一日,中国当局在她的故乡开始生效一个新的条例,题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条例》。
该《条例》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立法宗旨,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主题场馆、文化公园、主题广场等建设,突显中华文化特征和民族形象,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
“我们有必要对自治州长期以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梳理、提炼、固化,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护好民族团结的生命线,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伊犁州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肖歌对天山网说。
天山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管的官方新闻网。
伊犁州人大代表、伊犁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马幸荣对天山网说,“《条例》的出台必将有力引导各族群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但对夏木希丁来说这项新的法律的目的就是消除维吾尔人和其他突厥人的民族身份。
“一如既往,中国的法律法规模糊不清;但这些政策就像一个命令,是为了消除维吾尔人和其他突厥人民族身份的明确宣言,” 她说。“所谓‘推进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意味着中国加大民族同化力度,将汉族文化推广和强加给其他民族。”
条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教育领域加强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学术研讨和研究,编写、出版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品,促进优秀文化成果的转化应用。
条例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组织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建立健全城乡、学校、家庭多层次、多形式交流合作机制,广泛开展结对合作、联谊联心、济困帮扶等活动。”
根据夏木希丁的说法,中国政府特意选择了伊犁作为在该地区实施这项法律的初始地点。原因是其在历史上作为东突厥斯坦共和国(ETR)的首都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该共和国于1944年在新疆北部成立,并一直存在到1949年。中国政府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成立和五年的独立过程改称为“三区革命”。
为了进一步了解《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条例》的背景和影响,我们采访了华盛顿共产主义受害者纪念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兼中国研究主任郑国恩 (Adrian Zenz),探讨了这项法律的历史根源。
“‘嵌入’汉族和维吾尔族人口以促进民族融合的政策,以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词,是习近平在2014年的讲话中制定和创造的,” 郑国恩告诉美国之音。“人口嵌入是人口优化策略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嵌入‘积极’(即汉族)人口来稀释‘问题’人口,从而减少该地区的单一民族性质。”
郑国恩表示,这是第一次将这项政策作为正式法规(条例)制定,可能是出于政策实验的目的。在伊犁地区试点后,这项法律预计将在其他地区推广。
“法规的许多概述并不是全新的,但它们正式化了同化和人口稀释的政策,” 郑国恩说。
郑国恩表示,该条例要求当地政府增加宣传显然是为了克服当地民族对这一政策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