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成为海外恐袭目标 中国如何回应?
来源: 德国之声中文网,2015年11月26日
中国公民日益成为恐怖主义行动的受害者,而这也让习近平陷入困境。一直奉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北京该如何面对这一局势?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否会因此而作出调整?
(德国之声中文网)11月18日,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宣布此前抓获的中国人质樊京辉已经遭到处决,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烈谴责”这一事件,称恐怖分子”挑战人类文明底线”。
11月20日,非洲国家马里首都巴马科一家酒店遭到恐怖袭击,三名在当地洽谈项目的中国国企高管被杀,习近平再次”强烈谴责”。
中国公民接连遭到恐怖分子杀害的消息在中国国内引发强烈反响,”中国是否应干预叙利亚事务”这样的话题也引起网民激烈争论。
在中国人日益走出国门,前往世界各地经商、求学、旅行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保护海外公民的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引人注目的是,习近平在马里恐袭事件发生后表示:”中国将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坚决打击残害无辜生命的暴力恐怖活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
中国改变策略?
最新的表态是否意味着中国将以实际行动改变以往做法?分析人士认为,习近平更可能选择坚守中国长期以来的中立政策,但通过一些有限的幕后动作来为打击伊斯兰极端分子的全球行动提供帮助。
澳大利亚国家安全学院的克拉克(Michael Clarke)对美联社表示,如果中国决定直接”出手干预”,那将是一个重要的转变,但他认为习近平目前面临非常棘手的局面。
Ole Johan Grimsgaard-Ofstad und Fan Jinghui
樊京辉(右)被“伊斯兰国”恐怖分子杀害
美联社评论称,一直以来,中国都试图打造”全球性大国”的形象,同时维持其独立外交政策,回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自由民主政治议程。
中国政府严厉打击新疆地区的维吾尔”分裂主义运动”,并且一直希望将此与国际反恐战争相提并论,尽管批评人士认为并没有足够证据显示维吾尔团体与”伊斯兰国”或”基地”等之间有实质关联。
而与此同时,北京方面迄今对于海外的极端主义威胁却并没有采取类似的强硬立场。美联社认为,中国对于人道主义干预往往持反对立场,主要原因是担心外国介入其国内事务,尤其是新疆和西藏问题。
此外,澳大利亚安全问题专家克拉克认为,中国政府面对各种不同的外交政策目标,往往难以轻易分辨孰轻孰重。在这样的不确定情况之下,”不作为”就成为一个自然的结果。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中国安全政策专家菲利普·波特(Phillip Potter)也认为,正因如此,即便面临公众压力,要求对最近的恐袭事件作出回应,北京政府依然不会真正有所行动。他表示,中国也许会增加一些台面下的动作,但绝对不会对”伊斯兰国”直接动武。
波特认为,这些”台面之下的动作”包括:通过对媒体的严格监控部分控制国内的公众舆论压力,淡化对于中国人遭到恐袭的报道;加强边境控制以防止极端分子从境外返回。
Xi Jinping Präsident China
“海外反恐”?习近平面临难题(资料图片)
习近平掌权之后便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扩展其全球影响力。如果面对海外针对中国人的恐怖袭击无所作为,这在中国国内及国际社会被视为一 种”示弱”的表现。安全问题专家克拉克认为,出于这一原因,习近平可能最终会选择做出一些低调回应,比如深受”伊斯兰国”打击的伊拉克政权提供军事协助 等。
“如果中国依然置身事外,有关中国是否真正准备好扮演全球性角色的疑问会一直持续下去”,克拉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