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工作人員揭祕新疆「教育轉化」營內幕

寒冬, 2018年12月3日
《寒冬》持续揭露中共当局关于「教育转化」营的谎言。日前,一名「教育转化」营内部工作人员在采访中介绍了营内设收押定额、「学员」分类管理情况以及「学员」们恶劣的生存环境。
这名「教育转化」营工作人员同意接受采访,但要求不要公开他的名字。我们称呼他刘光先生。为保护他与记者的安全,我们无法公开他所工作的「教育转化」营的位置或其他更多信息。
刘光原本是事业单位的职工,今年早些时候被调到新疆一处「教育转化」营工作。尽管他并不情愿,但还是被迫成为了这个营里将近2000名工作人员中的一员。采访中,他将被关押的人称为「学员」,但却不时地将工作的地方称作「监狱」。
收押人数需完成定额「应收尽收」人满为患
「因为这里关了太多的人,我们人手很不够用。我们的轮休经常被取消,几乎很少休息,不知道这样的高压态势还要持续多久。」
刘光透露,每个「教育转化」营都要完成收押人数的定额,如果维吾尔人抓得不够数,那就抓汉族有宗教信仰的人充数。
「现在的政策是『应收尽收』,我所在县的维族人几乎都被抓完了,地也没人种了,孩子也没人管。」刘光说道。因为「教育转化」营人满为患,当地的一所中学也被改造为「教育转化」营。现在,里面关押着很多维吾尔族人。
严加甄别分级管控
刘光工作的「教育转化」营将被关押的维吾尔族人分为宽管班、普管班、严管班、强管班四个级别。
强管班里几乎都是维族人、回族人,而汉族人大多数是在普管班。
「看守所里有重刑犯,在我们这里就相当于『强管人员』。」刘光说,「强管班的人改造好了就送到严管班,严管班的人改造好了就送到普管班,依次类推。」
「甄别组」会定时来对「学员」们进行检验、「甄别」,「学员」们会被划定所属的级别。「甄别组」检验的项目包括甄别「学员」是否签悔过书,是否认罪等。
甄别结果「好」的「学员」可能会被送往普管班,结果不好的可能会被送到看守所。「今年形势紧张,送到看守所的多数人都被判刑5年以上,还有的被判刑30年,就等于是要被关死在里面了。」刘光补充道。
汉语考满分也不能获释
被关押在「教育转化」营里的维吾尔族人被强制学习汉语,课程分初级、中级、高级三级。
谈到维吾尔人学习汉语的难度,刘光说:「想一想汉族中年人学维语有多难就知道了,年龄大点的学汉语就更吃力了。」
然而,即便维吾尔人在汉语考试中成功地拿到了满分,他们也不能「毕业」离开「教育转化」营。「说是教育培训,但是像这样的人为啥还不放呢?我也想不通。」刘光说。
「为了能见亲人,让他们干啥,他们就干啥」
被关押的人还常常遭到殴打和辱骂,因为营里的生活痛苦难熬,他们愿意做任何事情以期能见到家人。然而,这点也恰恰被当局利用,作为控制被关押者的手段。
比如,在月考核中达到95分的人本月就可以会见亲人。为了见到亲人,被关押者不得不保持「表现良好」。「为了能见亲人,让他们干啥,他们就干啥, 工作人员让他们坐就坐,让他们站就站,让他们洗就洗,让他们睡就睡,多数『学员』完全被掌控。」
那些「表现不好」的人就不被允许见亲人,即使有迫切的请求往往也不被受理。刘光举了一个「学员」的例子,因妈妈去世,该「学员」想要回家参加葬礼,看望家人,但是当局拒绝了他的申请。
刘光说,要获得批准暂时离开「教育转化」营,得经过层层领导签字,手续非常繁杂,即使有人获准回家看望,也要有几个保安和相关人员陪同,并且要在两三个小时内返回。
「学校」工作人员必须全副武装
刘光在「强管区」工作,即便他的工作范围跟「学员」接触并不多,但同样要求始终全副武装。在室内时,他需要穿防刺服,天天警棍不离手,在户外时还要戴头盔,如果没有遵守规定,就会被扣分,还要罚款500元。
谈及自己的处境时,他表示:「其实我们也没有自由,轮休一次就像是自己获释了一样,一说要回来上班就觉得特别压抑。」
这处「教育转化」营的工作人员本来每人每月应有伙食补贴1000元人民币(约合145美元),他们已经有5个月没有收到补贴了。据刘光反映,新疆其他地区的一些政府部门也连续几个月发不出工资了。「不知道政府是不是把资金都用在维稳上了。」刘光用这样一句讽刺结束了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