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我的母親熱依拉」:新疆研究有罪?被消失的維吾爾人類學家

「我的母親熱依拉」:新疆研究有罪?被消失的維吾爾人類學家

轉角國際, 2020年6月9日

任職於新疆大學的維吾爾族裔人類學者——熱依拉.達吾提教授(圖中左二),2017年的12月12日,從烏魯木齊前往北京的旅程中,親友們和她失去聯繫,自此音訊全無。 圖/Free Rahile Dawut

西方媒體在過去一年內以分批合作的方式,接連披露中國政府在新疆建造大量拘留設施,以「職業培訓」的名義,大量拘留以維吾爾族為主的突厥裔人民的相關證據,包括「新疆電文」與「墨玉文件」等系列文件。除了一貫的回擊之外,中國政府對此僅堅稱這類設施目的在於「教育轉化」,絕大多數的「學員」們已完成「培訓」,且因受益於黨和國家的恩惠,不僅學會國家通用語言、習得工作技能,更得到妥當的就業安置。

然而,在成千上萬的失蹤案例中,有一群人的背景至始至終與中國「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授與工作技能」的論述相矛盾。自2017年起,大量維吾爾知識份子下落不明,上百名大學教授、作家、教師、工程師、科學家與親友失聯。他們受過高等教育,精通漢語,具有穩定職業,且在所屬專業領域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知識份子因極權政府而被失蹤,無論時空國籍,所造成的長遠影響無疑是負面的,面對這波在新疆仍是進行式的事件,我們或可透過兩位已失蹤超過兩年,頗具地方名望的維吾爾人物的故事,來理解他們的志業之於新疆的獨具意義,進而理解維吾爾社群所蒙受的衝擊與損失。

他們是文化人類學者熱依拉.達吾提,以及詩人帕爾哈提.吐爾遜。

左為文化人類學者熱依拉.達吾提,右為失蹤的新疆詩人帕爾哈提.吐爾遜。 圖/Free Rahile Dawut

▌#Freemymom:一位維吾爾學者的人間蒸發

2017年的12月12日,任職於新疆大學的維吾爾族裔人類學者——熱依拉.達吾提教授(راھىلە داۋۇت,Rahile Dawut),接到一通要求她趕赴北京的電話。她匆匆出門,趕赴機場,在烏魯木齊前往北京的旅程中,親友們和她失去聯繫,自此音訊全無。

隔年夏天(2018年8月),《紐約時報》首度以大篇幅報導熱依拉的失蹤,多方媒體與學術組織隨之跟進聲援。包括曾與熱依拉共事過的同事與學生們,以及其研究專業相關的美國人類學會中央歐亞研究學會皆發表正式聲明,關切新疆的現況,並要求中國政府交代、釋放熱依拉教授。

熱依拉仍在美國發展的女兒Akida,在奔走、聯繫了整整兩年仍得不到任何訊息後,決定改變方式,架設起了網站,試圖以一己之力,在 Twitter、Instagram 等社群平台以「#Freemymom」發起串連,向世界發出訊息,要求中國政府釋放她的媽媽。兩年多的時間,熱依拉仿若自人間蒸發,沒有任何通知,沒有任何起訴審判,官方也拒絕給予任何回應,無法獲知任何關於她的近況。

但,作為第一批獲得博士學位的維吾爾女性,她多年的工作深獲中國學術體制認可,又是超過三十年的中共黨員,熱依拉.達吾提教授做了什麼錯事?她多年來所投身研究的主題為何?這是否與她的失蹤有關?

熱依拉.達吾提教授做了什麼錯事?她多年來所投身研究的主題為何?這是否與她的失蹤有關?圖為熱依拉合作攝影師Lisa Ross於2005年所攝。 圖/Free Rahile Dawut

▌維吾爾「麻札」文化研究

熱依拉是一位人類學者,自北京師範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以來,便致力於維吾爾族的麻扎文化研究。「麻札」(مازار)是維吾爾語中「墳墓」的漢語音譯,但數百年來,麻札對塔里木盆地住民而言,不僅僅是墳墓,更是帶有鮮明社會、信仰性質的特殊空間。

維吾爾文化有向特定墳地——也就是麻札——朝聖的實踐傳統:人們走進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造訪星羅棋布的麻札,祈求死者力量的護佑。這類聖陵朝聖的活動在伊斯蘭世界中十分普遍,但南疆的麻札文化特殊之處在於,維吾爾人在麻札周圍發展出一系列的社會活動,使麻札朝聖不僅止是單純的宗教行為,更是地方社群維續社會關係的重要節點。熱依拉的研究貢獻即在於,她一一造訪、歸納出塔里木盆地的各類麻札,同時記錄下當代維吾爾族人,於麻札所進行的種種活動。

熱依拉是一位人類學者,自北京師範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以來,便致力於維吾爾族的麻扎文化研究。 圖/Free Rahile Dawut

她的研究指出,維吾爾的麻札包括、但不僅限於伊斯蘭聖裔人物的墓地。伊斯蘭相關的麻札往往是來自中亞的蘇非聖裔家族,或是歷代汗國王公的墳墓。部分墓地主人的歷史或傳說,可溯及喀喇汗國葉爾羌汗國,例如率領維吾爾先祖歸信伊斯蘭的蘇圖克.博格拉汗(Satuq Bughra Khan);又如喀什市内的「香妃墓」,在被官方刻意打造為觀光景點之前,其更為地方所知的名稱是「阿帕克和卓麻札」——來自中亞的白山派聖裔的家族墓地。

除伊斯蘭相關人物外,廣受造訪的麻札還包括地方著名人物、學者、傳說人物或無名者的墓地。例如:和田地區洛浦縣的斯雅烏秀(Siyawush)麻札。斯雅烏秀是波斯史詩中的伊朗王子,前伊斯蘭時代即為中亞富有盛名的傳說英雄。花費多年時間研究,熱依拉造訪過的麻札,光是和田地區就有70多處,莎車縣周圍則有20多處。

和大眾對於墳墓的想像不大相同,僅有部分的維吾爾麻札擁有實體磚瓦建築,最為常見的麻札景觀,是一簇簇朝聖者帶進沙漠,由樹木枝幹、布條、各色旗幟所扎捆而成的木造結構物,較壯觀者可達數層樓高。蘇非苦行者(Dervish)、不孕者、患病欲求醫治者…,人們帶著各種需求來到麻札,禱告祈求亡靈的幫助,傾訴生活中所遭遇的苦境。

最為常見的麻札景觀,是一簇簇朝聖者帶進沙漠,由樹木枝幹、布條、各色旗幟所扎捆而成的木造結構物。圖維與熱依拉合作的攝影家Lisa Ross麻札系列作。 圖/Studio Lisa Ross

此外,人們也會舉行以牲口為供物的小型獻祭,或守夜禱告等具有薩滿色彩的儀式活動。部份大型麻札有著固定的朝聖節期,上百人的隊伍依期湧進沙漠邊緣。除了前述種種活動外,有許多人是特地前來「湊熱鬧」的:人們群聚在墓地四周放聲歌唱、喧鬧、共同烹煮並分享食物、浸沙浴,甚至是賭博、鬥雞。

一百多年前,本地知識份子與瑞典宣教士往來的信件中,也曾提及人們或因各自的靈性、被醫治的需求而到麻札,但也有許多人是去那裡找「樂子」(تاماشا)的:當時(1910 年代)人們最喜歡到熙來攘往的巴札(即維吾爾語中的「集市」)湊熱鬧,人越聚越多,場面也就越來越「熱」(قىزىق,該詞同時也有「有趣、好玩的」之意),而少數人聲鼎沸堪比市集、也稱得上是「قىزىق」的場合,就是特定節期時的麻札了;此外,麻札也是當時維吾爾青年男女們得以自由認識異性的特殊地點。

然自上個世紀末起,中國政府即以防堵「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思想」、「暴力恐怖活動」為由,逐步查禁麻札的群聚活動;諷刺的是,各類聖裔墓地的朝拜活動,向來是其他奉行原教旨主義的教派——例如瓦哈比派——亟欲禁絕的活動;維吾爾人們在麻札踐行的諸般活動有著濃厚的地方色彩,與基要派思想、極端主義可說是格格不入。但官員似乎沒有能力,也無意於此做出正確的區辨,除了少數可被官方論述轉換為觀光景點的麻札(例如,變成「香妃墓」的阿帕克和卓麻札),大多數麻札自本世紀初起,一座一座地遭當局關閉,禁止維吾爾人前往造訪。

圖為變成「香妃墓」的阿帕克和卓麻札。除了少數可被官方論述轉換為觀光景點的麻札,大多數麻札自本世紀初起,一座一座地遭當局關閉,禁止維吾爾人前往造訪。 圖/維基共享

這正是熱依拉的田野研究的寶貴之處——在政府強勢主導的禁絕政策以前,她紀錄了圍繞麻札而生的各種實踐,試圖理解它們對於維吾爾族人於靈性與社會的意義,並主張近代維吾爾的伊斯蘭實踐之中,其實揉合了許多伊斯蘭信仰傳入以先即存在的薩滿實踐。

除中文的學術出版外,她也積極與海外學者、攝影師合作,透過文字聲音影像,讓更多人認識自身所屬的維吾爾文化。

在她的研究視角下,維吾爾深獲中亞蘇非派和本地薩滿信仰的涵養,呈現出紛雜並極其寬大的樣態。若我們視伊斯蘭為實踐生活的方式,而非教條規訓,那麼熱依拉的研究貢獻便不單止於記錄朝聖、崇拜活動的過程細節,而是藉著描述維吾爾人在麻札的種種實踐,指出維吾爾作為伊斯蘭世界東陲,所獨具的地方意義及寬容性。

左為熱依拉與日本學者菅原純合著的麻札研究專書。右為與熱依拉合作的攝影家Lisa Ross的相關作品集。

▌理由不明,杳無音訊

熱依拉究竟為何而消失呢?她的親友們至今仍無法理出頭緒。

理由不明、未曾涉足政治與敏感議題,具有二十餘年大學教學資歷,熱依拉與成千上萬的維吾爾、哈薩克人一樣,在2017年無聲無息地消失了,至今未有音訊。近期的訪談中,和媽媽關係親近的Akida坦承自己承受極大的身心壓力,但仍是努力著維繫生活、持續發聲、期盼自己的媽媽能早日獲釋。

今年(2020)5月18日——熱依拉的生日前兩天——Akida在Twitter上向中國外交部新聞司司長華春瑩這樣寫道:
半夜心絞痛驚醒,害怕不再有機會愛媽媽。華春瑩阿姨,您也是一個媽媽對吧,您否認維吾爾族人被大量關押,可是我媽媽兩年多失去聯絡。我的媽媽熱依拉.達吾提,她僅僅是一個知識分子,一個熱愛事業家庭的媽媽。我希望您讀下面這個文章,讓我知道,媽媽什麼時候可以回家?

——▌接續下篇 〈最爭議的維吾爾作家?新疆詩人帕爾哈提的失蹤輓歌〉

「我的媽媽熱依拉.達吾提,她僅僅是一個知識分子,一個熱愛事業家庭的媽媽。」圖為熱依拉與女兒Akida。 圖/Akida